112年專題製作-綠茵迴生-人與自然和諧之公共綠地廍子公園規劃設計
由郭彰仁老師指導學生陳彥蓉、蔡芮菁、梁秉融、陳顥
科技的進步,使人與自然的距離不斷拉大,進而對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,為了創造一個融合人與自然的生活空間,尋找科技和大自然之間的平衡點,打造增進情感和諧的公共綠地,本團隊選定臺中廍子公園作為基地,目標是以「共享」為設計主軸,致力於健康福祉城市和可持續發展性,以原生基地透過具有美學的設計原則,並對其分區規劃及使用者族群提供不同休憩場域空間。
藉由綜合基本資料分析,結合廍子公園相關推動計畫與規範,進行周遭全面性調查,進而了解內部特點及對附近生活圈的影響,包括自然環境(地形地質、氣候條件、綠帶與水系、動植物)以及人文環境調查(歷史文化、交通環境分析、土地使用現況、人口結構、周遭建築與景點、使用者分析)、文獻探討、案例分析;於民國一一二年三月八日至本計畫規劃基地進行實地觀察,經過多次實際調查討論後,提出整體區域發展面向、景觀生態風貌、地方文化、環境空間設計,以及休憩設施面向。
為探討以上影響之議題,針對科技沉迷、自然缺失、各年齡休憩需求、療癒花園等社會議題,理解其意義,有利於思考公園內部設計,利用一刻鐘城市、自然與健康21種因果關係的理念,將其改善同時評估公園的發展潛力和限制,以人本的城市為發展核心,由串聯綠色網絡、彈性適應性、生活空間優化、公共服務提升重新規劃設計公園,提出這些方向的目的在於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,並構思此公園發展定位。
依據各方需求面設計,納入多元面向考量優化此座公園,將有助於提升公園的整體品質;運用3D模擬技術和模型展示,以實務設計呈現本次計畫的成果,並且給予相關單位此建議,以實現公園的通用設計和可持續性,使其成為社區成員共同喜愛的休憩場所。





